6月18日,第二屆時間銀行6?18全國公益日論壇在線上舉行。本次論壇主題為“益聚養老,互助共融”,由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志愿與公益分會和杭州綠康醫養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主辦,首批19家入駐綠康公益平臺的全國大型養老服務機構時間銀行志愿者服務基地共同支持發起。因疫情原因,本次論壇通過騰訊會議線上直播方式展開,特邀業內多位專家就時間銀行與公益互助養老等老齡社會面臨的重要問題進行主題探討與交流。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會長劉維林出席論壇并致辭。
“時間銀行”概念源于西方國家。其被定義為志愿者將參與公益服務的時間存進時間銀行,當自己遭遇困難時可從中支取“被服務時間”,是一種虛擬化貨幣交易的方式。目前全世界有超過1000個“時間銀行”組織,遍及全球30多個國家。與會專家一致認為,以時間銀行模式發展為老志愿服務,促進為老公益志愿服務常態化、規范化、機制化,是我國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劉維林會長在致辭中談到,“時間銀行”是發展互助養老的重要方式,對動員各類人群組建志愿者服務組織,義務為老人提供服務,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具有積極意義。目前我國養老服務的“時間銀行”已具備法律和技術保障,2017年實施的《志愿服務條例》明確規定,志愿服務組織應當如實記錄志愿者個人基本信息、志愿服務情況等信息;同年民政部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廣使用全國志愿服務信息系統的通知》,明確要求以全國志愿服務信息系統數據為依據,完善志愿者評價與激勵回饋制度等。為進一步加強探索研究,民政部已將“時間銀行”納入全國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范圍。
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所長、中國老年學與老年醫學學會志愿與公益分會主任委員陳功教授,綠康時間銀行理事長卓永岳,志愿匯創始人王躍軍,遼寧親和源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李云華分別以“時間銀行現狀、問題與發展趨勢”“時間銀行在養老服務機構的先行先試”“時間銀行聯盟探索與暢想”“時間銀行與孝文化互融”為題作了主題演講。
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所長、中國老年學與老年醫學學會志愿與公益分會主任委員陳功教授指出,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時間銀行成為《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中能力評價重要指標,將激發時間銀行從試點探索到全國規模性擴展。我國當前“時間銀行”呈散狀分布特點,且越來越吸引年輕群體加入。未來,時間銀行事業需要多學科交叉融合,需要政產學研用結合,需要更多群體加入,應給出“中國方案”,創造“中國特色”,發出“中國聲音”,貢獻“中國智慧”。
綠康時間銀行理事長卓永岳結合其在養老服務領域十余年的探索與實踐,分享了綠康時間銀行運營兩年多以來的實踐經驗,分析闡釋了時間銀行創建的意義及“互聯網+公益”領域的發展與創新。卓永岳認為,綠康時間銀行的創建,倡導“全民向善”的社會風氣,充分整合和利用社會資源,滿足各層面助老需求;同時通過提供專業化志愿服務保障,可一定程度減輕醫養護人員壓力。未來,時間銀行將更多運用區塊鏈技術保證數據結構的安全、穩定和高效,創新發展“滴滴公益養老服務”新模式,使之更加智能化、信用化、公開化。
志愿匯創始人王躍軍強調時間銀行聯盟具有整合資源、專業優勢互補的作用。他希望能盡快形成市場化的聯動機制,引入更多養老服務資源,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遼寧親和源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李云華圍繞自身康養結合發展、學校學生義工實踐基地建設及望兒山母愛傳統文化、親和源紅色革命文化,對時間銀行與孝文化的融合互通分享了獨特理解與實踐經驗。
本次論壇由中國老年學與老年醫學學會志愿與公益分會常務理事陳體標主持。各地市、區、街道民政部門領導,全國各養老機構代表、愛心企業代表、志愿者等累計近300人次上線參加論壇。與會嘉賓與各界代表在線進行了互動交流。